天天早上母亲离开家去上班是姿姿最痛苦的时刻,伤心的大哭直让母亲心颤。姿姿从出生就由母亲携带,直到2岁才单独和保姆在一块,她不可以同意身边没母亲的现实,就连短暂的分别也使她号啕大哭。看不能姿姿哗哗的泪水,母亲选择了悄悄离开,没成想,如此做的结果反倒更糟糕等到母亲下班回来,她多半不离开左右,就连母亲去厕所她也像个小尾巴似的跟着;偶尔自己单独玩一会儿,目光也是不停地追随母亲,一副非常不投入的样子。
和姿姿相似,3岁的琪琪对天天去婴幼儿园如临大敌。母亲索性把他交到老师手里转身就走,以为孩子看不见母亲,也就不哭了。这种对某些孩子适用的妙招,用在琪琪身上却一点也不灵验,回到家一直神不守舍的,脾气也愈加大。
为何会如此
姿姿和琪琪的表现,说到底是内心缺少安全感导致的。孩子的内心很脆弱,他们在情感和心理上特别依靠爸爸妈妈亲人,这种依恋关系让孩子了解自己是有依赖的,假如遇见危险,孩子会主动到依恋目的那里探寻安慰和保护。假如孩子的生活环境或条件发生变化,这种依恋关系暂时没有了,譬如爸爸妈妈忽然离开或孩子阶段性地、被迫地和陌生人在一块,其由亲情打造起来的安全感就会被破坏,表现出烦躁、不安、整天寸步不离父母,假如爸爸妈妈不可以准时发现缘由、挖空心思帮助孩子重新打造安全感,孩子就会有更深的恐惧感,哭闹不止,粘着爸爸妈妈的状况还会加剧,特别是母亲。
帮助孩子打造起安全感,需要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但破坏它却是一瞬间的事。而一旦失去了安全感,孩子随之也就失去了对别人的信赖。假如长此以往,日后会干扰他与人打造起好的人际关系,对孩子的性格特点和与人相处能力的进步不利。
如此帮孩子
◎预先透露消息
对孩子来讲,在没任何精神筹备的状况下,忽然和父母分开是件大事,即使离别只有几个小时,心理上也自然承受不了。比较稳妥的办法是提前对孩子下点毛毛雨,使孩子能有足够的时间慢慢同意这一近况。譬如,母亲将出差一段时间,那样临走不久前先把这个消息告诉孩子。起初,孩子会表现出极力的反对,这个时候母亲可以耐心讲解,告诉孩子自己过几天将来离开、什么时间回来;说明将要去什么地方,也可以从地图上找到这个地方给孩子看,讲讲那里的气候、有哪些美味的、好玩儿的,顺便问问孩子想要些什么小礼品,母亲回来的时候会尽可能满足他的需要;嘱咐孩子在母亲不在身边的日子该注意什么事情,和孩子多设想一些玩法,让他感觉即使母亲不在家,自己也能玩得非常高兴。在梳理孩子心情的过程中,尽可能寻求家人的帮忙,这能够帮助孩子把离别看得淡些。
◎正视离别的痛苦
无论是母亲出差、平常上班或送孩子去婴幼儿园,母亲离开的时候都不要悄悄的或有意将孩子支开。那样,当孩子忽然面对母亲不在的近况时,会产生被欺骗的感觉,下次再遇见类似的情形就不那样好哄了,而且,心事重的小孩子也会时时神情紧张地防备着母亲离开。如此做的结果是适得其反怕孩子痛苦,到头来他会愈加痛苦。明智的做法是坦然地和孩子告别,如此孩子能在短期内习惯分别,虽然和母亲说再见的时候或许会哭,那是用哭来发泄我们的情绪,但因为有了足够的心理筹备,孩子会非常快雨过天晴,愉快地面对和母亲分开的日子。
有些母亲送孩子去婴幼儿园或上班时一见孩子哭,眼泪也在我们的眼眶里打转儿。母亲的这种情绪会传染给孩子,无疑加深了孩子的离别焦虑。所以,母亲先要稳住我们的情绪,不要显出伤心的样子,理性地克制自己,正视离别的痛苦。有了母亲的坚强,孩子会渐渐坦然面对离别。以孩子可以同意的方法来爱他们,才是真的地爱孩子。
◎该放下时且放下
对孩子的寸步不离开、过度保护,客观上导致了孩子对亲人、特别是母亲的过分依靠而排斥进入新的环境、结交新的朋友。所以,适度地为孩子创设一个交往的空间,分散他对母亲的注意力,有益于孩子适应多种环境。譬如,孩子害怕上婴幼儿园,母亲可以为他找一个年龄相仿、活泼大胆的玩伴,天天在一块玩一两个小时。刚开始,母亲陪这两个小伙伴玩一会儿,等他们相互产生好感了,就能放下让他们自己玩了。丰富的游戏和一同的兴趣会让他感觉和小朋友玩比和母亲在一块更有意思;时间长了孩子还会打造起一种心理依赖,他也会模仿同伴的样子,不再为母亲的离去掉眼泪。